不論是生老病死,你我都得接觸醫生,《蘋果》每逢周六、日推出名醫專欄,由各大醫院推薦各個領域的名醫,讓讀者一窺他們白袍下的寫實人生。

【邱俊吉╱台北報導】龍發堂,一個活在許多台灣人記憶中的精神病患收容所,多年前曾啟發一名女學生,讓她對人類的腦部充滿探索欲望,最後也讓她走上神經醫學的路,如今成為國內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權威,她就是台大醫院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、神經內科醫師吳瑞美。

耐心和善爆門診

吳瑞美是國內治療巴金森氏症名醫,除累積多年豐富臨床經驗外,她對患者有極大的耐心,門診因此「一號難求」。一名陪伴70多歲父親就診的洪姓民眾說,吳瑞美是他見過最和善的醫師,「我爸性子差,常不理醫師」,但門診幾次後,「他看到吳醫師馬上笑瞇瞇,還一直要不拿柺杖走路給她看」。

吳瑞美說,治療巴金森氏症不能只靠藥物,精神上支持也很重要,「多數巴金森氏症病人其實很怕被放棄」,這種恐懼感可能會造成異常表現,例如對人講話充耳不聞或忽然憤怒等。

會選擇投入,吳瑞美說,起源於就讀醫學系時,她參加關於龍發堂的研究計劃,她記得當年踏進龍發堂,「看到許多腦部異常的人,有些是智障,有些是精神分裂,有人不發一語,有人話講不停。」多樣症狀表現,點燃她對神經科學的好奇心,一頭栽進投入對巴金森氏症的研究。

與美團隊共研究

多數巴金森氏症病患是老年人,但某些人卻20多歲便發病,醫學界以往不解原因,數年前經吳瑞美參與的台大團隊與美國頂尖的梅約診所共同研究,發現東方人體內若在LRRK2基因上有R1628P此表現型者,其罹患此症風險約為常人兩倍且較早發病。

上述研究獲刊於國際知名《神經學期刊》(Annals of Neurology)上,也使預防巴金森氏症早發不再是不可能任務,這讓吳瑞美的權威地位更形穩固。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黃婷毓便說,在巴金森氏症治療上,吳瑞美不論在學術或臨床,都是當今一時之選。

「選興趣的事做」

對年輕一輩醫學系學生,她說,常看到學生考上醫學系興高采烈,「但挑戰其實才剛開始」,「很多人進了醫學系才發現自己不適合當醫師」,例如她專長的巴金森氏症,「若耐心差,或不喜與人說話,根本做不來醫師」,她建議不是所有資優生都要考醫學系,「不做別人認為有用的事,而是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來做,才不枉走人生這一遭。」

吳瑞美小檔案

家庭:已婚。育有1子

專長:巴金森氏症、運動障礙、臨床神經學治療

學歷: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

經歷: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,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

現職:台大醫學院教授、台大醫院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、神經內科主治醫師

資料來源:吳瑞美醫師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露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