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】築堤蓋壩截水,是台灣長期的水資源既定政策,導致水庫與用水劃上等號,形成用水者與反水庫陣營長久以來的對立。21、22日民間舉辦「全國河川NGO會議」,提出極端氣候下新的水資源思考模式。
節水比建水庫有效
八八風災後,為了確保工業與民生用水,1萬9千公頃農田被迫休耕,原本已停擺的水庫計畫也死灰復燃。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,台灣山區能蓋水庫的地點本來就不多,集水區水土又保持不良,河川疏砂量極大,導致水庫嚴重淤積,光是八八風災就讓曾文水庫增加9千萬立方公尺的淤積,再來5次等量的砂石,曾文水庫壽命將結束。
原水濁度過高、水庫淤積速度過快、壽命過短,顯見台灣地形並不適合用水庫蓄水,但水庫興建仍未停歇。爭議不斷的雲林湖山水庫已動工,而新竹尖石鄉的比麟水庫也在規劃中。李根政質疑,在水資源匱乏的年代,水庫興建根本無法及時解決水荒,但一座水庫動輒數百億,這些經費難道不該用在更有效益的節水政策上嗎?
國際研究也已證明,節水帶來的效益,遠比水庫更高。改善漏水率、增加污水回收使用,一樣可以增加水資源。李根政指出,台灣漏水率高達30%,遠高過世界平均18%,以年供水量40億噸來計算,每年漏掉的水超過10億噸。另外,台灣家庭廢污水的回收率是「0」,且工業廢水回收率只有50%,相較日本和德國的回收率直逼90%,只要台灣能夠達同樣水平,一年將可節省8億噸的水量。水利署長楊偉甫回應,由於過去漏水問題權責單位是自來水公司,但因公司虧損5百多億而無法進行改善,目前水利署決定使用公務預算來執行改善漏水問題。
水價制度應檢討
工業發展也造成水資源缺口不斷擴大,如南科預估需增加每日16萬噸用水,而比麟水庫就是以竹科用水為興建考量。台南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表示,工業用水的攀升問題出在水價,台灣水價比起國外便宜許多,工業開發不擔心成本問題,導致工業開發無限擴張。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就指出這種依附關係造成的普遍觀念:當我們無法放棄工業發展,就不能不供應水資源給工業。
但世界各國工業早已邁入低耗水時代,產業政策的調整成為政府應思考的議題。溫仲良表示,台灣的水利單位或許該思考,無條件為工業找尋水資源「會不會是一種開門引虎的做法,讓這些高耗水的工業持續坐大。」溫仲良強調,根據2008年統計,中國平均水價約17元,新加坡則超過40元,日本和英國更高達61元,但台灣平均水價不到10元,一度水的開發成本卻接近20元,價格無法反映成本,才會導致工業或民生用水都不夠節省。溫仲良建議,台灣應該實施差別水價制度,大型水資源的開發相對有較多的成本支出和安全問題,所以用水大戶須負擔較高的水價。
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則表示,澳洲昆士蘭曾經執行差別水價,乾旱期間一天只開放民眾使用140公升用水,一旦超過,水價就要增加,讓當地人養成節水習慣,即使差別水價取消後,當地居民仍然維持節約用水的生活方式。民間團體強調,一旦水資源成本能反映在價格上,民眾將會自行調整生活方式,而企業財團也必須在考量成本效益下,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得水資源,而非不斷依靠政府供應便宜用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