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法新社巴黎22日電) 兩位科學家今天指出,有關地震危險性的知識遭到嚴重扭曲,太偏重諸如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等板塊邊界型地震,而非發生在內陸地區的大陸內陸型地震。
英國牛津大學(Oxford University)的英格蘭(Philip England)和劍橋大學(Cambridge University)的傑克森(James Jackson),在英國「自然地球科學」期刊(Nature Geoscience)刊出的評論中表示,就地震而言,規模9.0的東日本大地震是「一個非凡的適應力故事」。
兩位專家指出,良善的民眾訓練和建築基準,意味死亡率「出奇低」。東日本大震災造成約2萬5000人罹難,占遭逢地震侵襲人口的0.4%,且絕大多數罹難者因地震引發的海嘯喪生。
311東日本大地震就是發生在板塊交界處。英格蘭和傑克森表示,針對板塊邊界相對上已有較深入研究,但大陸內陸地區潛藏更大威脅。他們警告指出,「大陸內陸型地震的死亡率經常超過5%,且可能高達30%。」
兩人指出,過去120年來,全球各地共發生死亡人數1000人以上的大約130起地震。其中將近100起發生在大陸內陸地區,導致140萬人喪生,而板塊邊界型地震造成80萬人死亡,且約半數因海嘯喪命。
致命內陸型地震包括2003年侵襲伊朗古城巴姆(Bam)強震,造成3萬人死亡;2005年巴基斯坦穆薩法拉巴德(Muzaffarabad)強震導致7萬5000人罹難;2008年中國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則有7萬人喪命。
英格蘭和傑克森指出,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未良善繪製內陸地震區地圖。內陸地區斷層往往非常複雜且移動緩慢,有時得花數百年,甚至數千年來累積張力,才能達到斷裂程度。
兩人呼籲賦予內陸斷層研究等同邊界斷層研究的優先順序,就從面積達1000萬平方公里的阿爾卑斯--喜馬拉雅山帶(Alpine-Himalayan Belt)開始,它從義大利、希臘和土耳其,越過中東、伊朗和中亞,延伸至中國。
兩位專家說:「這項威脅的嚴重性快速增加,因為每年有數百萬人遷往興建在脆弱地區的巨大城市,那些地區過去曾遭地震重創,當時人口遠少得多。」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