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【記者崔慈悌、呂雪彗╱台北報導】
前副總統蕭萬長昨天強調,除弊該做,但興利更重要。國內金融體系已到了好好檢討結構時刻,不應「只在國內市場爭搶小餅」,而應鬆綁法規加速與國際接軌,為全球有錢人理財,創造「高薪的就業機會」。
蕭萬長此一談話被視同有「暗批」金管會未積極鬆綁金融市場意味,與日前政委薛琦在行政院會提出我金融業佔GDP比重未升反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立法院新會期,在野黨要求廢核四,執政黨力推年金改革,蕭萬長表示,改革部分確實應該檢討,這些有助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部分都要去做,但興利更重要。
他說,如果只是除弊卻未興利,就沒有原動力將整體社會發展向上推升,因為能量不夠,要求朝野討論除弊改革的同時,不要忘記一定要有創新,要有興利政策端出來。
蕭萬長以國內金融業為例,認為國內金融市場多年來一直在原地踏步,建議加速開放與國際接軌「這部分連上海都已經超過我們」。
他說,這幾年金融業呆帳打得很好,逾放比也很低,卻也因此讓業者只顧著「吃國內市場這塊小餅」。去年全球景氣不佳,企業獲利普遍降低,但金融業卻仍有高獲利「這是說不通的」,顯示金融業並未作企業後盾,而是以拘謹和保守態度來管理和經營這塊市場。
他舉例,央行宣布開放人民幣業務承作當天,各銀行都忙著在利率上作競爭,大家都只看到國內市場,業者彼此作激烈競爭,只想賺微小利差。
蕭萬長指出,國內金融業者有兩大弱點,一是Retail banking(個人銀行或零售銀行);一是利差太小。他說,前者並非不能做,但除此之外,還應發展更多更新的東西出來,後者是市場太小的結果。
他以新加坡為例,濱海區放眼望去都是金融大樓,都是正為全球有錢人作理財,這些錢來自印尼、馬來西亞等國的通通都有,這些理財人員都是高薪資,如果國內能朝這樣的方向發展,絕對可以提高就業機會,月薪絕不會是22K。
他建議政府加速法規鬆綁,讓金融市場朝國際化發展,否則再過幾年,國內金融業的競爭力將遠遠落後於周邊國家。
針對蕭萬長指出我國金融法規與商品過於保守,財經政委薛琦認為可以全面檢討,商品設計與人才培養可加強,想法更開放。他1月份赴大陸演講時指出,台灣投資人對國際金融商品需求持續提升,且外資持續提高參與台灣資本市場比例,如何吸引外人來台投資,連結兩岸資本市場,讓資本市場走入國際化,是未來一大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