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這次的塑化劑事件,也再度讓國內討論多年的食品履歷制度,再被提出,所謂食品履歷制度,就是把食品有關的資訊,從原料到加工到銷售的每一個階段,都記錄公開,有專家還建議,食品履歷不能只做紀錄,還要有食品技師做把關,才能發現問題,行政院今天表示,已經邀集跨部會做密集研商,希望能儘快把這套制度建立起來。
塑化劑風暴衝擊食品安全,行政院指出,政府早就在今年初就開過會,討論建立食品履歷制度,農委會負責農產品生產驗證、衛生署負責加工食品,而工業局做通路履歷,政府將結合這三個單位,嚴格控管食品安全。
但這項制度還沒上路,就爆發塑化劑事件,有專家建議,食品履歷不能只單單做記錄,加工食品還必須要有食品技師把關,就像醫院必須要有藥劑師配藥一樣。
過去國內就曾爆發多起食品安全事件,2005年石斑魚含致癌的孔雀石綠、以及病死豬肉等問題;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事件爆發,衛生署當時也針對散裝食品要求原產地標示;但這幾起事件,都沒讓台灣建立全面的食品履歷制度,以歐美國家為例,歐盟規定,市面上的食品,必須可追溯生產者或加工資訊,美國也規定,外國輸入的生鮮食品,要提供源頭和生產過程資訊,塑化劑事件也再度突顯,政府在食品安全的把關上,還要加把勁。
記者 黃佩珊 陳信隆 台北報導